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,随着生活和工作节奏的加快,竞争压力的增大,人们在工作、学习、生活、人际关系和自我意识等方面随时都可能遭到“心理失衡”的挑战。我是不是生病了,怎么哪里都不舒服?他是不是对我有成见,看不起我?我这样做是不是惹得领导不高兴了?爱人是不是不爱我了,他怎么对我不如以前上心?孩子怎么好像不那么依恋我了,有什么事都不跟我说……诸如此类的“疑神疑鬼”常常困扰着我们。
疑心病——这种被世人津津乐道而又细思极恐的一种“心理失衡”,犹如一双无形的手,操控、影响着我们的生活。美国思想家爱默生曾经说过:好犯疑心病是一种慢性自杀。本期,让我们请杭州天目山医院揭开这位“隐形杀手”的神秘面纱。
什么是“疑心病”
其实,医学上并没有“疑心病”这个术语。究竟什么是“疑心病”?我们不妨看看下面的两个事例和一则寓言故事。
事例1:58岁的刘大爷,3月前偶发一次鼻塞。半个月后,他发现自己似乎病得越来越重,出现了面色不佳,并伴有头痛的症状。他急切地上网搜索与之相关的信息,结果发现他所具有的这些症状与网上描述的白血病症状有点类似。于是,刘大爷顿时觉得自己虚弱不堪,并开始失眠、食欲不振、体重也急剧下降。他反复到医院检查,医生告诉他检查结果没有大问题,建议他好好休息,但是刘大爷无法接受。他情绪低落,甚至在焦虑之时,写下了给老伴和子女的遗书。
事例2:小陈每天出门前会怀疑自家电源开关没关、门没锁好、水龙头没有拧紧,反复检查,因此常常导致上班迟到,被领导批评。小陈非常痛苦,因为他自己知道这是不必要的,可又说服不了自己,怕有隐患,而且脑海中不断夸大隐患的严重性。
《列子·说符》中有个《邻人遗斧》的故事,大意是:有个人遗失了一把斧头,怀疑是邻居家的小孩偷走的。于是这个人开始观察那个孩子,他发现孩子不论是神态长相,还是言语动作,怎么看都像偷斧头的人。隔了不久,他在后山垦地时找到了自己丢失的斧头。回去之后,他再观察那个小孩,奇怪的是,那个孩子怎么看也不像是偷斧头的人了。
在上面的两个事例和寓言故事里,我们都看到了“疑心病”的潜伏。刘大爷的这种情况在普通人群中其实并不少见。在健康越来越受重视的今天,人们出现了一种耐人寻味的现象——积“疑”成疾。从医学的角度来看,适度地“怀疑”自己有病,要比盲目乐观和神经麻痹要好。但“怀疑”毕竟不是科学,真正的疾病总要通过医生的检查和诊断才能确定。对刘大爷而言,他“疑心”的焦虑情绪才是病症所在。
而小陈的“疑心”属于强迫症状,是精神心理异常的一种表现。这类人群总觉得好像有两个自己在心里互相对抗,有时明明意识到没必要或者不对的事,但就是有“另一个自己”忍不住要去想。而这种内心的矛盾冲突,就导致了思维上像是养成了习惯,每天需要履行仪式般一遍遍地重复这些“怀疑”。
《邻人遗斧》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,人如果对他人或者自己抱有某种先入为主的成见,就很容易歪曲客观事物的原貌,陷入认知的误区。如果在这样的误区中拔不出来,就会出现疑心病。而具有“疑心病”的人,总是虚构一些因果关系去解释别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举止言谈。